數千年來,伴隨著青瓦的起源與發展,中國古建筑與其共同依存。鱗次櫛比,瓦上的四季輪回,檐下的人生百態。何處是吾鄉?天地之間有片瓦,五行相合是吾家。瓦在,家在。片片起伏鑲嵌在屋頂像中國建筑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。那么是什么原因,讓它如此不可替代呢?
青瓦剛剛燒制成時,呈現出棕灰色。在經歷了長時期的雨水作用后,棕灰色的瓦片逐漸變為深青色,也正是因此人們稱其為青瓦。
首先便是取材方便。瓦在西周初期就開始被使用了,多用于蓋房。一般來說,大部分的瓦都是用粘土燒制而成,只有少部分的瓦是用水泥等材料制成,有拱形的、平的或半個圓筒形狀。這種瓦片的具體制作方法并不復雜,首先需要將清水和泥土混合成泥狀,然后依據模型將其捏成圓形陶胚,再將陶胚的筒分成兩部分,并且將其分別放入火藥燒制。這種制作方法,也就使得青瓦的取材十分簡單便捷,隨處可見的清水和泥土都能夠成為青瓦的制作材料。對于在古代自建房需求大的農村,無疑是一種經濟實惠的選擇。
此外,工藝傳承也是青瓦得以流傳至歷朝歷代的重要原因。古代沒有工業機器,每一片瓦片的制作,由瓦片堆砌而成的高墻,都是中國古代匠人親手制作而成的。其在傳統工藝的創新與發展中,更迭不朽。
還有就是青瓦能夠遮蔽風雨,防止滲漏,是建筑屋頂非常好的保護屏障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,人們又發展出了其的保溫、隔熱等功能。作為建筑構件的居住實用價值,是屋頂建筑不可缺少的構件。
而如今如何將傳統青瓦藝術與時代發展相結合,與現代建筑空間契合,推陳出新的同時,傳承與發展,也是我們現代建筑人需要思考與探索的。